白特隨筆棧

找一個安靜且舒適的地方,分享一些生活經歷跟閱讀心得。

【寫作】捐福

  捐錢,寫作「捐錢」,讀作「ㄐㄩㄢㄑㄧㄢˊ」或「kuan-tsînn」,但我認為它更應該讀作「ㄐㄩㄢㄈㄨˊ」。

  福能捐嗎?是的,當然可以。一個人能夠安穩地將生於世、平安地活著,每天雖不能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但也還能憑藉著自己或者至親的努力,餐餐都有頓飯吃,並在不受重大疾苦、災難的折磨下,能拿起書本、工具構築自未來,也就享有大福。福分之大,哪裡有不能捐的道理?

  在我很小的時候,父親曾說過他年輕時所下的志願:等到自己開始有收入後,每在路邊看到一位需要幫助的乞討者,就以自己能力可及給予幫助。「那如果對方並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呢?您看,現在詐‧‧‧‧‧‧」我並不是一個吝嗇的人,但善心與詐騙是兩回事。父親中對了我的提問,他是位念佛人,他說道:「種什麼因,造什麼果;各人修業,各人承擔。我發的願既是幫助他人,即使這筆錢後來被騙去享樂,也早已與我無關,那是騙人的人自己的人生課題。」筆直地相信著自己的信念,這是父親了不起的地方。相較之下,我的煩惱顯得小鼻子、小眼睛。事實上,自從我和哥哥能夠屁顛屁顛地握住銅板後,一起外出時,父親都會讓我們拿著錢去放在坐在路邊的叔叔、阿姨的碗中。「要有禮貌,要鞠躬。」父親總是這樣叮嚀,偶爾會加上一句「要心懷感激,他們讓你有捐獻的機會」,但得等到我們長大一些,才有了福報、分享福分等等概念,至於父親將自己造善業的機會讓給我們,讓我們兄弟三人能夠累積,要明白這份苦心,則又要在更晚一些。

  除了走在路上時的捐獻之外,父親平常也會常備一筆固定的金額資助一些需要的單位。據說,這也是他年輕時就想做的一件事。這筆錢雖然不算多,但比起在路邊的捐款,仍須經過謹慎的考量,確認它能達到效益後,才能捐出。父親和母親每個月都會討論該往哪個單位捐贈,在這個過程,我們兄弟同樣具有話語權。每個人關注的議題不同,在討論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出現不一樣的聲音。我通常會提出將錢捐給一些自然保育、動物保護團隊,而家中其他人則會提出寺廟修建、教育推廣或者醫療普及、支援‧‧‧‧‧‧等等善心團體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,我認為是很好的家庭活動。的確,即使金額不高,固定撥出也會累積成一筆開銷。但是,只要認清需要與不需要,在平常生活時節省花費、愛惜舊物,我們就可以維持著基本溫飽。我們可以不要跟風買最新型的手機,但我們需要助人,花費一樣,收穫不同,這是家裡給我的教育,未來我也將傳承。
  捐福,不一定得捐錢,還有千千萬萬種方式,錢從來就不是重點,福才是,分享才是。雖然我們家不算有錢人,但還是套句老話: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父親只是作為一位醫師,除了治療以外已無閒暇參與服務活動,才恰好選擇了用捐錢的方式分享福分。捐福的本質在於分享與幫助,只要有心,不論是能撥出一個下午參加志工服務,或者是口袋有一些小錢可以投進捐款箱,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做出貢獻,幫助社會。福分會因為都捐出去而減少嗎?不會,相反地,福分是共榮的,它會互相疊加,累積出一個更好的世界。我想,未來若有機會,我也會固定捐出部份薪水,可能每個月也可能每年,不一定是為了宗教,但肯定是為了分享在這個世界上我有幸獲得的福分。

 

──哇,正能量。

臉書粉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clwriting

『一位來自臺灣的大學生寫手,有著一個作家夢。』